种植牙穿龈过深(即种植体或修复体穿出牙龈的部分过长)可能导致一系列临床问题,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1. 美学问题
牙龈形态异常:穿龈部分过长可能导致牙龈无法自然包裹修复体,形成不协调的“长牙冠”外观,尤其在美观区(如前牙)影响明显。
黑三角或牙龈退缩:牙龈因受力不均或压迫可能逐渐退缩,暴露种植体金属颈圈或形成黑色间隙,影响美观。
2. 生物学并发症
菌斑堆积与炎症:过深的穿龈结构可能形成清洁死角,增加菌斑滞留风险,引发种植体周围黏膜炎(牙龈红肿、出血)甚至种植体周围炎(骨吸收)。
牙龈增生或萎缩:长期刺激可能导致牙龈慢性炎症反应,表现为增生或进行性萎缩。
3. 功能性问题
食物嵌塞:牙龈与修复体之间间隙增大,易导致食物嵌塞,进一步加重炎症和异味。
咬合干扰:穿龈深度异常可能改变修复体高度,影响咬合平衡,导致对颌牙或邻牙受力异常。
4. 机械并发症
修复体松动或折断:穿龈部分过长可能增加修复体的杠杆作用,尤其在咬合力较大区域(如后牙),易导致螺丝松动、基台断裂或修复体损坏。
种植体周围骨流失:异常的机械应力可能传导至种植体周围骨组织,加速骨吸收。
5. 长期预后风险
种植体失败率升高:长期炎症、骨吸收或机械并发症可能最终导致种植体松动甚至脱落。

可能的原因
设计不当:修复体穿龈高度未根据牙龈厚度个性化调整。
手术误差:种植体植入过深或角度不佳。
牙龈萎缩:术后牙龈退缩导致原设计穿龈部分相对过长。
解决方案 术前精确规划:通过CBCT和模型分析牙龈厚度、骨质条件,设计合适的穿龈轮廓。
选择合适修复体:如使用个性化基台或平台转移技术减少穿龈深度。
定期维护:加强口腔卫生指导,使用冲牙器、牙缝刷等清洁工具。
必要时修正:若已出现问题,可通过牙龈成形术、更换修复体或调整咬合改善。
穿龈过深的核心问题是破坏了种植体与软组织的生物学平衡,需通过精准设计和长期维护规避风险。若出现相关症状,建议及时就诊,由种植医生评估并干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