钛美网
整形 医院 导航

如何实现芯片封装的高精度激光去除

发布时间:2025-07-21 作者:马星颜


实现芯片封装的高精度激光去除需要综合考虑激光技术、材料特性、工艺控制及系统集成等多方面因素。以下是关键技术步骤和解决方案:

1. 激光系统选择与优化

激光类型:

紫外激光(UV):短波长(如355nm)适合精细加工,热影响区小,适用于聚合物、硅、铜等材料。

皮秒/飞秒激光:超短脉冲减少热扩散,避免材料熔化,适合脆性材料(如玻璃、陶瓷)和高精度切割。

光束质量:选用高光束质量(M2≈1)的激光器,配合扩束镜和准直镜,确保聚焦光斑尺寸(可达微米级)。

2. 精密运动与定位控制

运动平台:

高精度线性电机平台(重复定位精度±1μm)或空气轴承平台(纳米级精度)。

振镜扫描系统:高速动态加工,需校准振镜畸变,搭配ftheta透镜优化聚焦平面。

实时反馈:

集成光栅尺或激光干涉仪闭环控制,补偿机械误差。

视觉系统(CCD/CMOS)进行基准标记识别(Pattern Recognition),实现亚像素级对位。

3. 工艺参数优化

能量控制:

通过脉冲能量(μJ级)、频率(kHzMHz)、脉宽(ns/ps/fs)的精确调节,平衡去除效率和热影响。

采用多脉冲渐进式去除(LayerbyLayer Ablation),避免单次能量过高导致裂纹。

聚焦与路径规划:

动态聚焦系统(Z轴自动调整)补偿材料厚度不平整。

优化扫描路径(螺旋/同心圆),避免重叠区域过热。

4. 材料与界面处理

材料分析:

预先测试材料对激光的吸收谱(如UV对环氧树脂吸收率高),调整波长匹配。

对多层材料(如铜聚酰亚胺)采用分层参数策略。

界面保护:

使用保护气体(如氮气)防止氧化,或覆盖水膜(Laser Microjet)降温。

5. 在线监测与质量控制

实时传感:

等离子体光谱监测(LIBS)判断去除深度是否到达目标层。

共焦显微镜或白光干涉仪在线测量形貌。

缺陷检测:

AOI(自动光学检测)识别残留物或边缘毛刺,触发二次加工。

6. 应用案例

芯片开窗(RDL层暴露):紫外激光逐层去除聚酰亚胺,露出铜导线,精度±2μm。

硅穿孔(TSV)清理:飞秒激光清除孔内残留介质,避免损伤硅基底。

焊盘除胶(Debonding):红外激光选择性烧蚀底部胶层,释放芯片。

7. 挑战与对策

热积累:采用脉冲串调制(Burst Mode)分散能量。

边缘质量:优化光束整形(如TopHat光强分布)减少锥度。

环保要求:配备烟雾净化系统处理挥发性产物。

通过上述技术组合,可实现芯片封装中微米级精度的激光去除,满足先进封装(如FanOut、3D IC)的严苛要求。实际应用需针对具体材料结构和设备性能进行DOE(实验设计)验证。

展开阅读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