磨骨手术(如下颌角截骨术)和针对咬肌的调整(如部分切除或肉毒素注射)在改变脸型时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,尤其是涉及咬肌区域时。以下是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及注意事项:
一、磨骨手术对咬肌的潜在风险
1. 术中损伤咬肌或神经
咬肌周围有重要的面部神经(如下颌缘支、咬肌神经),手术中剥离不当或操作失误可能导致神经损伤,引发暂时或永久性面部麻木、表情不对称(如嘴角下垂)。
咬肌本身可能因手术牵拉或器械操作导致出血、肿胀或术后粘连。
2. 术后咬肌功能受影响
磨骨后骨骼支撑减弱,咬肌可能因附着点改变而代偿性肥大(反弹),或因瘢痕挛缩导致咀嚼无力、疼痛。
3. 感染与愈合问题
口腔内切口可能增加感染风险,若波及咬肌区域,可能引发深层组织炎症。
二、单独针对咬肌的操作风险
1. 咬肌部分切除术
直接切除部分咬肌可能导致出血、血肿,术后肌肉瘢痕化可能影响自然表情。
神经损伤风险较高,尤其是接近下颌角区域时。
2. 肉毒素注射(替代方案)
虽无手术创伤,但注射不当可能导致面部不对称、笑容僵硬(如药物扩散至笑肌)。
需定期补打(效果维持46个月),长期频繁注射可能引咬肌代偿性萎缩或局部凹陷。
三、长期风险与并发症
面部下垂:磨骨后骨骼支撑减少,加上咬肌削弱,可能加速皮肤软组织松弛(尤其年龄较大或皮肤弹性差者)。
骨愈合不良:截骨处愈合异常可能导致骨不连或异常增生。
审美争议:过度切除可能导致“锥子脸”等不自然外观,或因两侧不对称需二次修复。

四、如何降低风险?
1. 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
优先考虑颌面外科专科医生,通过3D影像评估骨骼和肌肉结构,精准规划截骨范围及咬肌处理方式。
2. 术前全面评估
检查咬肌厚度(通过B超或MRI),明确是骨骼问题还是肌肉肥大主导脸型问题。部分案例仅需处理咬肌即可改善。
3. 术后护理
避免早期咀嚼硬物,减少咬肌负担;按医嘱佩戴头套加压,减少肿胀和下垂风险。
五、替代方案建议
若主要问题是咬肌肥大,可先尝试肉毒素注射,观察效果再决定是否手术。
结合射频消融(如超声刀)或线雕提升,改善轻度骨骼问题伴随的软组织松弛。
:磨骨手术联合咬肌调整风险较高,需严格评估适应症。务必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,并充分沟通预期效果与可能后遗症。术后遵循医嘱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