隆鼻术后假体取出后出现鼻部挛缩,主要与以下几个机制有关:
1. 瘢痕组织的增生与收缩
创伤修复反应:假体植入后,人体会在假体周围形成一层纤维包膜(包裹假体的瘢痕组织)。当假体被取出时,手术创伤会再次激活局部的炎症反应,导致瘢痕组织过度增生(尤其是部分患者可能本身是瘢痕体质)。
挛缩机制:增生的瘢痕组织会逐渐收缩,牵拉周围软组织,导致鼻尖上提、鼻背缩短、鼻孔外露等畸形,形成类似“朝天鼻”的外观。
2. 包膜挛缩(Capsular Contracture)
假体存留期间的包膜形成:长期存在的假体可能引发慢性炎症,形成较厚的纤维包膜。假体取出后,残留的包膜可能继续收缩,尤其在硅胶假体(较易引发包膜反应)中更常见。
严重程度:包膜挛缩的程度与假体材料、植入时间、个体体质有关,严重时会导致鼻部变形、僵硬。
3. 皮肤及软组织的适应性变化
皮肤变薄与弹性丧失:假体长期压迫可能导致鼻部皮肤变薄、血液供应减少。取出后,萎缩的皮肤可能无法完全回弹,加上瘢痕牵拉,进一步加重挛缩。
支撑结构破坏:若手术中切除过多鼻中隔或软骨,鼻部原有支撑力减弱,取出假体后缺乏支撑,软组织更容易塌陷、挛缩。

4. 感染或反复手术的加重作用
炎症持续存在:若假体因感染或排异反应被取出,局部炎症可能持续更久,瘢痕增生更显著。
多次手术创伤:反复植入和取出假体会加剧鼻部软组织损伤,增加挛缩风险。
如何预防或处理鼻部挛缩?
术中处理:取出假体时尽量保留包膜完整性,减少瘢痕刺激;必要时同期进行自体软骨移植重建支撑。
术后管理:早期使用抗瘢痕药物(如硅酮凝胶)、局部注射激素(如曲安奈德)抑制瘢痕增生。
修复手术:若挛缩严重,需通过鼻综合修复手术(如肋软骨移植)恢复鼻部结构和功能。
鼻部挛缩是假体取出后常见的并发症,核心原因是创伤修复过程中的瘢痕过度增生与收缩,个体体质和手术操作方式也起关键作用。术前充分评估、选择合适材料,以及术后规范护理,可降低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