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冠延长术通常需要磨除部分牙槽骨,这是该手术的核心步骤之一,目的是通过调整牙槽骨和牙龈的位置,暴露更多的牙体结构,从而满足修复或美观需求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1. 牙冠延长术的基本原理
目的:增加临床牙冠长度(暴露更多牙体),适用于修复(如冠修复)、改善美观(如露龈笑)或治疗龋坏/折裂达龈下较深的牙齿。
关键步骤:
去除部分牙龈组织(龈切除术)。
磨除部分牙槽骨(骨修整),确保术后牙齿的生物学宽度(通常约2mm)不被破坏,避免远期牙龈炎症或退缩。
2. 为什么需要磨除牙槽骨?
维持生物学宽度:若仅切除牙龈而不调整牙槽骨,牙龈可能因炎症或增生再次覆盖牙冠,导致手术失败。
保证修复体边缘密合:修复体(如全冠)需放置在健康牙体上,若牙体缺损达龈下较深,需通过骨修整暴露足够牙体高度。
长期稳定性:骨修整后,牙龈会重新附着在调整后的骨水平上,形成稳定的龈缘位置。
3. 是否所有情况都需要磨骨?
视情况而定:
仅牙龈增生:若临床牙冠短仅因牙龈覆盖过多(如药物性牙龈增生),可能只需切除软组织。
骨性因素为主:多数情况下(如龋坏达龈下、牙折、短冠牙),需骨修整才能获得足够牙冠长度。
术前评估:通过X线片(如根尖片、CBCT)和临床探诊,确定牙槽骨高度与牙体缺损的关系。

4. 手术风险与注意事项
邻近牙齿影响:需避免过度磨骨伤及邻牙牙根或骨支持。
美学区谨慎设计:前牙区需考虑牙龈形态对称性。
术后护理:骨修整后需46周愈合期,待牙龈稳定后再行修复。
牙冠延长术在多数情况下需要磨除部分牙槽骨,以确保牙冠暴露足够且符合生理要求。具体方案需由口腔外科或牙周专科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。术前影像学评估和精准的手术设计是成功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