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判断一家店是否违规开展微整形项目,需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进行核查:
1. 机构资质
医疗机构许可证:微整形属于医疗行为,机构必须持有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,且诊疗科目中包含“医疗美容科”或相关项目。若无此证,则属于非法行医。
经营范围:若为普通生活美容店(仅持《卫生许可证》或《营业执照》),开展注射类(如玻尿酸、肉毒素)、激光类、手术类项目均属超范围经营。
2. 人员资质
医师资格:操作者需为持有《医师资格证书》《医师执业证书》(注册范围为医疗美容)的合规医师。护士或非医疗人员操作属违法。
外地医生备案:若医生为外聘,需在当地卫健部门备案,否则可能违规。
3. 项目合规性
药品与设备:使用的药品(如肉毒素、填充剂)需有国家药监局批文,设备(如激光仪)需通过认证。走私药或假冒器械均为违规。
广告宣传:若店铺宣传“微针”“水光针”“线雕”等医疗美容项目,但无相应资质,可能涉嫌虚假宣传或非法医疗广告。
4. 举报与查处
监管部门核查:可向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或市场监管局举报,由其核查机构资质、药品来源等。
消费者反馈:查看是否有投诉记录(如卫健委官网、消费者平台),或顾客因感染、效果纠纷等维权案例。
5. 如何行动
自行核查:通过“全国医疗机构查询”平台(国家卫健委官网)验证机构资质;要求店家出示医师执业证及药品正规渠道证明。
举报途径:若发现违规,拨打12320(卫生热线)或12315(市场监管)投诉,提供具体地址、项目名称和证据(如宣传单、聊天记录)。
示例结论:
若该店为美容院且未取得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,却提供注射项目,则属明确违规;若操作人员无医师资质,则可能涉嫌非法行医罪,可追究刑事责任。
建议消费者选择正规医疗美容机构,并保留收费凭证、合同等证据以维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