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削骨或磨骨手术(下颌角整形、颧骨内推等)十年后是否会出现面部下垂(“脸垮”)的问题,需要结合手术方式、个人体质、术后护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。以下是关键点
1. 手术本身的影响
骨骼支撑减弱:削骨或磨骨会改变面部骨骼结构,骨骼是支撑软组织(肌肉、脂肪、皮肤)的基础。如果骨骼去除过多,尤其是颧骨或下颌角过度缩小,可能削弱支撑力,随着年龄增长(皮肤弹性下降、软组织松弛),下垂风险可能增加。
手术技术差异:传统的大范围截骨术可能比精细化、保留生理结构的术式更易导致后期下垂。现代技术更注重保留关键支撑点(如下颌角后方弧度、颧突位置)。
2. 个体因素
皮肤弹性与年龄:年轻时皮肤胶原蛋白丰富,术后恢复较好;但若本身皮肤较薄、弹性差(或术后护理不当),衰老后下垂可能更明显。
软组织分布:面部脂肪或肌肉较多的人,骨骼支撑减弱后,软组织可能因重力影响下移,导致“脸垮”。
自然衰老:即使未做手术,所有人都会随年龄增长出现皮肤松弛、软组织位移,手术可能加速或改变这一过程。
3. 术后护理与生活习惯
长期戴头套:术后需按医嘱佩戴弹力头套帮助软组织重新贴合骨骼,若过早停用可能影响愈合位置。
过度减肥/增重:短期内体重剧烈波动会加剧皮肤松弛。
防晒与护肤:紫外线加速皮肤老化,术后需加强防护。

4. 长期案例观察
部分案例反馈:确实有少数人在术后510年出现面部下垂(如法令纹加深、下颌轮廓模糊),但多数与过度截骨、高龄手术或术后护理不足有关。
技术进步的改善:现代3D成像和个性化方案能更精准控制骨骼切除范围,降低远期风险。
如何降低风险?
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:确保手术保留必要的骨骼支撑点,避免过度截骨。
评估自身条件:年龄较大(如40岁以上)、皮肤弹性差者需谨慎。
术后维护:长期做好抗衰老护理(如射频、超声刀等),保持健康生活习惯。
削骨/磨骨十年后是否“脸垮”因人而异,但过度手术或忽视术后护理可能增加下垂风险。建议术前与医生充分沟通,权衡效果与潜在长期影响,并制定个性化的抗衰计划。若已手术多年且出现下垂,可通过线雕、面部提升术等非手术或手术方式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