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体隆胸后下部分发硬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,以下是常见可能性及对应的解释:
1. 正常术后组织反应
早期纤维包膜形成:术后几周内,身体会围绕假体形成一层纤维包膜,这是正常愈合过程。若包膜初期较厚或局部紧张,可能触摸到硬块,尤其在假体边缘(如下极)。
肿胀或血肿机化:术后肿胀或未完全吸收的血肿可能形成局部硬结,通常随时间软化。
2. 包膜挛缩(Capsular Contracture)
最常见原因:若发硬伴随紧绷感、疼痛或假体变形,可能是包膜挛缩(纤维包膜异常增厚收缩)。按Baker分级:
ⅠⅡ级:轻微硬化,无不适。
ⅢⅣ级:明显硬块、疼痛或外形改变。
下极易发原因:重力使假体下沉,下极包膜承受更大压力,可能更早出现挛缩。
3. 假体移位或折叠
假体下移:若假体位置不佳或腔隙剥离不足,下极可能因压迫发硬。
褶皱现象:假体在腔隙内折叠时,可能触及局部硬结,尤其在解剖型假体下缘。
4. 感染或炎症
亚急性感染:低度感染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增生变硬,可能伴红肿、发热。
慢性炎症:异物反应或细菌生物膜可能刺激包膜增厚。
5. 手术技术相关因素
腔隙剥离不足:下方胸大肌或筋膜未充分松解,导致假体受压。
出血或创伤:术中操作粗暴可能增加局部瘢痕。
建议处理措施
1. 术后早期(<3个月):
按摩与压迫:按医生指导按摩,帮助软化包膜(需确认假体类型是否适合)。
观察变化:肿胀消退后硬块可能减轻。
2. 疑似包膜挛缩(持续或加重):
就医评估:通过触诊、超声或MRI明确分级。
非手术治疗:口服维生素E、抗炎药或处方药物(如Leukotriene抑制剂)。
手术治疗:严重挛缩(ⅢⅣ级)可能需包膜切除或假体更换。
3. 排除感染:
如伴发热、持续疼痛,需检查血常规或穿刺培养。
4. 假体调整:
若因位置异常导致,可能需手术调整腔隙或更换假体。

何时需紧急就医?
硬块迅速增大、剧烈疼痛、皮肤发红发热。
假体轮廓明显变形或位移。
注意:个体差异大,具体原因需由整形外科医生结合体检和影像学判断。术后定期随访是关键,早期干预可避免问题恶化。